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他主持修订了什么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他主持修订了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授时历》为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授时历》的主要内容《授时历》是一部历法书。郭守敬经过精密推算,在《授时历》当中明确指出每月为29.530593日,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它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打破了古代制历的习惯,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明初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如把这两版历法看成一版,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一版历法,达三百六十四年。《授时历》为公元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六月至公元1280年(至元十七年)二月间,许衡、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在东西六千余里,南北长一万一千余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二十七所测验站点,进行实测完成(即四海测验)。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他主持修订了什么
关于简仪和圭表,郭守敬主持修订了以下内容:简仪(又称圭表):简仪是古代中国使用的一种测量仪器,用于测定地平仪的高度角和方位角。郭守敬在简仪的设计和制造方面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其精度和可靠性。他改进了简仪的测量准确度,使之成为当时最精密的天文测量仪器之一。圭表:圭表是一种用来观测日月位置和测定时间的天文仪器。郭守敬对圭表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其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他对圭表的刻度和调整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加准确和可靠。【摘要】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他主持修订了什么【提问】
关于简仪和圭表,郭守敬主持修订了以下内容:简仪(又称圭表):简仪是古代中国使用的一种测量仪器,用于测定地平仪的高度角和方位角。郭守敬在简仪的设计和制造方面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其精度和可靠性。他改进了简仪的测量准确度,使之成为当时最精密的天文测量仪器之一。圭表:圭表是一种用来观测日月位置和测定时间的天文仪器。郭守敬对圭表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其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他对圭表的刻度和调整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加准确和可靠。【回答】
郭守敬的改进使得简仪和圭表在天文观测和测量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后世的天文学和测量学奠定了基础。他的贡献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测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回答】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主持修订了什么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主持修订了《授时历》。 《授时历》,为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 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公元1276年(元十三年)元世祖命许衡为“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郭守敬、王恂为副,共同研订。 这部历法,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历法的新水平,它有不少革新创造。在编制过程中,他们所创立的“三差内插公式”和“球面三角公式”,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成就。 古代其他历法: 1、《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是古代中国天文学专著和观测记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作者为战国楚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他们观测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发现了这五个行星出没的规律。 2、《太初历》 《太初历》亦作“ 上元历 ”“甲历”。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3、《大衍历》 唐代僧人一行编制,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有很大贡献。他本名张遂,是发现恒星运动的第一个中国人,还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成为世界测量子午线的第一人。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主持修订了什么年周期与现行公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主持修订了《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授时历》,为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公元1276年(元十三年)元世祖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郭守敬、王恂为副,共同研订。《授时历》,每月为29.530593日,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它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打破了古代制历的习惯,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 明初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如把这两版历法看成一版,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一版历法,达三百六十四年。《授时历》为公元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六月至公元1280年(至元十七年)二月间,许衡、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在东西六千余里,南北长一万一千余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二十七所测验站点,进行实测完成(即四海测验)。 元朝《元朝名臣事略》、《元文类》等史料均记载许衡为《授时历》主编,特别是许衡遗著《许文正公遗书》卷十二有《授时历》全文—《授时历经》。 《授时历》的历史意义 这部历法,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历法的新水平。它有不少革新创造,例如,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5.92秒,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在编制过程中,他们所创立的“三差内插公式”和“球面三角公式”,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成就。 按照《授时历》的推断,1299年(大德三年)八月己酉朔巳时,应有日食,“日食二分有奇”。但到了那一天,“至期不食”。是否《授时历》错了?根据现代天文学推算,那天确实有日食发生,是一次路线经过西伯利亚极东部的日环食。 只是食分太小,加之时近中午,阳光很亮,肉眼没能观察到罢了。《授时历》经受住了时间考验。它在我国沿用了三百多年,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越南都曾采用过《授时历》。 英国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下西洋期间曾派遣分队到达了意大利佛罗伦萨,与教皇尤金四世进行了会面,并向欧洲传播了大量的中华天文历法及文化知识,包括明朝的《星历表》,元朝的《授时历》及科技专著《农书》刻印本等。进而形成了《格里高利历》即今天的公历。